解放战争时期配资网站排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纵队经历了重新恢复、放手小搞到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它是在原有人民武装的基础上,以边界山区根据地为依托和在后方国民党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华南纵队在蒋管区内开辟了第二战场,不仅牵制了国民党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而且成为配合解放大军南下作战的重要力量,为解放整个华南和西南地区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华南地区党组织抓住有利时机,恢复和发展武装斗争,先后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琼崖纵队、桂滇黔边纵队、粤桂边纵队、粤中纵队、粤桂湘边纵队等七支人民武装(以下统称华南纵队),并建立了巩固的战略根据地。华南纵队驰骋祖国南疆,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解放华南和西南地区,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一、华南纵队的三个发展阶段
华南纵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重新恢复、放手小搞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一)重新恢复武装斗争阶段
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10月,这是游击队由分散坚持到重新恢复武装斗争阶段。
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国民党一边和中共谈判,大唱和平民主高调,一边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调兵遣将,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对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做出正确的估量,迅速改变了原来“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的战略方针,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做出让步,同意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等八个解放区,并将上述解放区人民武装北撤至陇海路以北解放区。
在国共代表正在谈判而尚未达成东江纵队北撤协议之前,国民党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为执行蒋介石进剿中共武装的密令,于1945年10月25日在广州召开“粤桂两省绥靖会议”,限期下属两个月内将华南人民武装“肃清”。12月25日,广州行营又把广东、广西划分为七个绥靖区,并发布一号密令,限期至1946年1月底“肃清”。国民党在广东先后集结了正规军8个军17个师,连同地方武装及伪军总共达50多个团的总兵力,向解放区大规模进攻。他们采取“填空格”“纵横合击”“张网捕鱼”等办法,企图摧毁华南解放区,消灭人民武装。
由于王震、王首道南下支队北返,中共中央原定建立以五岭为中心的华南反内战根据地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为此,中共中央根据战略格局的变化,要求华南人民武装迅速调整部署,确定新的行动方针。1945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打电报给中共广东区委和东江纵队负责人林平,对华南人民武装的行动方针做出极为重要的指示:二王部队已经北返,创造五岭根据地已不可能。你们在原地坚持斗争亦很困难。你们应将主力部队分散成数十股,每股几十人至几百人,利用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及东江、北江各地大山及闽西南之群众基础,分散转移与采用秘密方法去坚持斗争,其余小部则原地就地坚持,很好地组织革命“两面派”斗争,并分散大批人员到城市工作。遵照中共中央这一指示精神,9月16日,广东区党委做出分散坚持斗争以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方针和部署,决定采取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斗争手段,一方面将主力分散,以连排为单位组成小分队和武工队行动,保存武装,保存干部,一方面作长期斗争的打算,准备将来作合法民主的斗争。在军事方面,除海南岛外,将活动地区划分为11个区,分散坚持斗争。9月19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广东区党委的工作部署。20日,广东区党委正式向各地党组织发出《对广东长期坚持斗争的工作布置》的指示。随后,广东区党委要求各地人民武装除坚持在老区斗争外,要避开敌人锋芒,挺出外线,作战略转移。由于广东区党委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领导各地人民武装坚持自卫斗争,适时转变斗争方式,分散活动,疏散隐蔽,从而挫败了张发奎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限期“肃清”的阴谋,达到了保存武装、保存干部的目的。
1946年4月30日,经过军事三人会议和军调部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的激烈斗争,东江纵队2583人(包括其他纵队部分骨干)北撤山东,其余人员大部分复员。广东大陆保留少数武装骨干,总数约3070人,分散在广东山区隐蔽,坚持斗争。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8月初,国民政府主席广州行辕相继在惠州、粤北、潮汕、粤中、粤桂南、琼崖等人民武装活动过的地区成立“绥靖指挥部”或“清剿委员会”,作为专门从事反共和反对人民武装留粤人员的机构。国民党当局不但残杀未曾撤走的武装干部和积极分子,而且一切同情和支持过人民武装的无辜百姓,也受到迫害。
广东区党委教育干部要认清时局及发展前途,确立“赤色割据”的思想,并将留在香港的一批能力较强的骨干派到农村去恢复和发展武装斗争。广东大陆“以西江,粤北,南路为三大中心区,中区、潮汕,江北次之”。西江武装在粤桂湘边活动,粤北武装在粤赣边和湘粤边活动,南路武装实施西进广西十万大山和南撤进入越南计划,在粤桂、粤越边境活动。到9月底,南路武装部队已由6月的500多人增至1600多人。其他中区、江北、潮汕等地武装,则依据山地边界活动。在海南岛,琼崖纵队保留了4000名战斗员,继续在琼岛坚持游击战争。
(二)放手小搞,准备大搞阶段
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底,为华南纵队放手小搞,准备大搞阶段。
针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各省党组织,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应即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原有各根据地,如海南岛,如南路、中路、西江、北江、东江、闽南、闽西,应鼓励原有公开或半公开武装,紧紧依靠群众继续奋斗,不应采取消极复员政策,长敌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凡条件尚未成熟之地区,也应创造条件,积极准备,发动公开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11月17日,中共中央再次致电方方、林平,要求他们坚决执行中央11月6日对华南游击战争的指示,指出“广东敌人兵力空虚,灾荒遍地,国民党又征兵征粮,因此造成了发展与坚持游击战争的客观有利环境”“广东党今后的中心任务即在于全力布置游击战争,目前香港干部集中,决非好现象,应坚决疏散一部到武装部队中工作”。根据党中央这一指示,11月27日,广东区党委做出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并提出“实行小搞,准备大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前进”的战略方针,积极筹划恢复整个华南地区的武装斗争。翌年3月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中,重申要趁国民党统治区后方兵力空虚,征兵征粮使民不聊生,群众斗争情绪普遍增高的有利时机,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有步骤地发动与组织农民运动,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3月15日,广东区党委在《关于广东武装工作意见》中,就恢复和发展广东武装斗争问题做出具体部署。《意见》指出:为恢复武装斗争,我们的准备工作应“从整理现有的基础着手”,在粤北和粤桂边境,建立相当主力并加以训练,提高战斗力,在平原,建立分散的精干武装小股人民自卫武装,建立秘密武装小组。活动方针,“仍不是大搞,而是小搞”,“由小搞中建立点线基础,准备好大搞的条件”,并为建立根据地奠定基础。战斗原则“是避免硬打,保存实力为主”,重点放在“边境山区和重要交通线上”。活动形式以分散为主。活动名义,原则上暂不用党的或过去各地原来之名义,可以用人民自卫或以复员人员自卫的名义。广东区党委还在香港先后举办了5期干部训练班,组织在香港和来自全省各地的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南游击战争的指示和广东区党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明确今后斗争的方向。学员们经过训练,被派回全省各地,参加领导武装斗争的工作,为恢复和发展武装斗争准备了干部条件。
1947年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正确分析当时的敌我态势,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推向蒋管区,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以便加强对华南党组织和人民武装斗争的领导,发展华南敌后游击战争,配合全国作战。5月6日,香港分局成立,由方方、林平、章汉夫、梁广、潘汉年、夏衍、连贯七人组成,方方为书记,林平为副书记。在香港分局酝酿成立的过程中,便对华南地区游击战争的战略做出部署,并致电请示中共中央,提出建立闽粤赣边区党委与粤桂边、粤桂湘边、粤赣湘边三个工委,在粤桂边以勾漏山、十万大山为基地,开展游击战;在粤赣湘边区,以九连山至五岭一带为活动据点,开展游击战;在珠江三角洲、中区、潮汕等平原地区,保持一部分武装,分散隐蔽,坚持斗争,建立秘密据点,策应山地。在闽粤赣边区,以一部分兵力保卫老据点,发展新区,一部分集中恢复过去边区据点。海南仍作一个战略单位。电报还提出,当前斗争的中心内容是:增强群众斗争,反“三征”,破仓分粮,同时照顾统一战线,建立山地根据地两面政权,巩固扩大主力,繁殖群众性的秘密或半秘密武装,以待时机。同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回电叶剑英、罗迈并转香港分局,同意香港分局的部署。电报指出:“你们关于闽粤赣边区党委外,建立粤桂边、粤桂湘边、粤赣湘边三个工委地区,领导与发展各地区的游击战争是适当的。”中央还要求香港分局应靠本身力量于本年度建立起三四个成块的根据地,组织起几支成为中坚的游击队伍,“准备迎接与配合明年北方人民解放军的全面反攻”。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1947年上半年,香港分局发出《关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根据地的指示》,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反对征兵、征粮、征税的斗争破仓分粮,把武装斗争和群众反“三征”、反饥饿求生存的斗争结合起来,打开了武装斗争的新局面。各地党组织重新组织游击队、武工队,恢复和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根据地,不断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势力,削弱国民党在华南的反动统治,严重威胁国民党的后方基地。
同年9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把华南作为内战的最后基地,以挽救其全面崩溃的危机,派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子文到广东接替张发奎,出任广州行辕主任兼广东省政府主席和省保安司令等职。宋子文上台后,立即勾结美国及邻省反动势力,部署进攻华南人民武装。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香港分局指示各地党组织,独立自主,大胆放手,依靠广大群众,猛烈开展群众斗争和游击战争,创造出广大农村据点与武装组织,更好地更稳固地奠定根据地的基础。到1947年底,华南游击队由北撤留下的3070人(琼崖除外),发展到1.7万人,全省大小战斗四五百次,歼灭大批敌人,为迅速发展游击队、大搞武装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发展,大胆进攻阶段
从1948年初到华南解放,为华南纵队全面发展,大胆进攻阶段。
自从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之后,长江以南各地游击战争风起云涌。1948年2月,香港分局发出指示信,指出:“全国性的革命大风暴已经快要来临了。在广东,蒋宋虽已作最后的挣扎,但民心不归,经济困难,有官无兵,内部矛盾,统治阶级的下层基础失却信心”“只要我们加倍努力,不犯大的错误,我们一定可以走在蒋宋的前头,一直配合南征大军,结束蒋宋在南方的统治”。指示信提出“普遍发展,大胆放手”的方针,并就军事斗争、群众工作、政权工作、统战工作和整党工作等作出部署,号召华南各地党组织大胆放手发展地方武装和扩大民兵,建立主力部队,建立游击据点、边区游击根据地和组织民主政府,粉碎宋子文的“清剿”计划。接着,派遣尹林平、梁广、庄田、冯燊、黄松坚、林美南、吴有恒、周楠、谢创、梁威林、左洪涛、杨应彬等分赴各地领导武装斗争。同时,请求党中央并获同意,从北撤干部中抽调约30名干部返回华南,以加强部队的骨干力量。华南各地游击队主动出击,破坏国民党的交通,取得了袭击湛江市和沙鱼涌等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宋子文的“绥靖计划”。到1948年底,部队发展到45948人(未包括非战斗人员和民兵),战斗力大为提高,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解放斗争。
从1948年秋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濒临绝境。1949年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免去宋子文在广东的各项职务,委任薛岳为广东省政府主席,余汉谋为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张发奎(后李汉魂、陈济棠)为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兼海南省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拼凑军队对人民武装发动新的进攻。
按照中共中央的方针、指示,香港分局对发展华南游击战争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动员与组织本区一切人力物力,积极支援和参加革命战争,彻底歼灭本区蒋宋匪军,迎接并配合南下解放大军,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卖国独裁政府,驱逐美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彻底解放全华南、全中国。”1949年,华南游击队发动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给国民党地方当局以沉重打击,根据地迅速扩大,游击队蓬勃发展。经中共中央批准,先后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冯白驹)、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林平)、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刘永生,政委魏金水)、桂滇黔边纵队(司令员庄田,政委周楠)、粤桂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梁广)、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政委冯燊)、粤桂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梁嘉)。开辟了以广东为中心,深入桂、滇,绵延闽、赣、湘、黔边境的游击根据地,七支游击纵队人数达17万人,游击战争的烈火燃遍了南方七省大地。这是第一次国内战争以后,中共在华南地区领导的武装斗争声势最大、最具规模时期。
二、华南纵队发展的三个特点
华南纵队是在远离中共中央,孤悬敌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很难直接策应的斗争环境下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第一,在原有武装的基础上重新组建。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华南抗日纵队发展到2.8万人,活动范围达70多个县,建立了广大的根据地和游击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华南抗日纵队为解放战争时期华南人民武装的重新组建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一,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后,华南各地仍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干部和武装骨干,保存了革命的种子,保持了部分游击根据地。其二,共产党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和较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是华南纵队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因此,当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各省恢复武装斗争后,华南党组织立即号召各地开展游击战争,在原有保留的武装队伍的基础上,组织游击队,扩大武装,建立山区游击据点。其后,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华南纵队蓬勃发展,建立七大战略区,成为人民解放战争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第二,以边界游击根据地为依托发展。
选择群众基础较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远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和买办豪绅阶级存在矛盾、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边界地区,建立农村根据地,实行军事割据,这是中共武装求生存谋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华南纵队基本按这一战略方针发展。1947年3月,中共广东区委明确指出,游击队在准备扩大活动时,首先要重视在边境山地与重要交通上经营,尤其强调在以五岭为中心的粤赣湘边境,西江粤桂边境,南路粤桂边境等地方扩大活动。次月,正在筹建中的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为“领导部队斗争胜利,走上建立边界游击根据地,以增加配合全国作战,特别是推动南方各党派如李济深、蔡廷锴等之更积极活动,创造新的局面”,决定筹划建立几个规模较大的边界根据地。6月,香港分局明确指出,南方各地“游击战必须向边区山地(如闽粤赣、粤赣湘、粤桂湘、粤赣南、桂滇边)有基础而又敌少”之薄弱地区发展。华南各游击队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主动向各邻近省区边界作战略发展,并以这些险峻的边界山区为依托,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从而保证游击战争的长期坚持和游击队的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在国民党后方兵力空虚的环境下迅猛发展。
全国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将军事重点放在北方,向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1946年11月6日,中共中央针对南方各省大批国民党正规军调走的情况,及时指示南方各省党组织恢复游击战争。同月17日,中共中央对广东区党委发出更为具体的指示:“广东敌人兵力空虚,灾荒遍地,国民党又征兵征粮,因此造成了发展与坚持游击战争的客观有利环境”“广东党今后中心任务即在于全力布置游击战争”。中共中央的指示为华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指明了方向。
华南各级党组织利用这一有利环境,组织游击小组四出活动,放点驳线,采取“梅花式”“插花式”的发展方式,由点到线到面,由小到大,由游击小组到建立主力,由各地分散活动到取得互相配合,互相联系,连成一片。各地游击队几倍有些地方甚至是十倍百倍地发展,并且采取波浪式的推进策略,由山区向平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巩固的战略区,在华南割据一方,自成局面。
三、华南纵队的重大历史贡献
华南纵队保持中共在南方的革命旗帜,在蒋管区内开辟了第二战场,建立巩固的战略基地,不仅牵制了国民党的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而且成为配合解放大军南下作战的重要力量,为解放整个华南和西南地区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第一,牵制了国民党的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
华南游击区和江南游击区是中共在蒋管区的两大战略游击区,客观上成了国民党的心腹之患。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广州行营以重兵进攻华南解放区,企图“肃清”华南抗日游击队,以巩固其后方。华南纵队不畏强敌,奋起自卫反击,钳制了国民党正规军8个军22个师的兵力,使其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北调,从而为中共武装部队主力应付全面内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948年,华南纵队大胆发动攻势,粉碎了宋子文八九万人兵力的“清剿”计划,挫败了国民党企图以广东为中心,经营华南,作为支持其反革命战争基地的阴谋。1949年初,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行政院、总统府及许多中央机构南迁广州。广州成为国民党逃亡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南集结了国民党白崇禧和余汉谋两大主力集团。他们竭力吹嘘要“保卫大华南”“建立华南西南防线”,企图以两广和西南为基地,争取美帝国主义的海上支援,准备同解放军长期抗衡。华南纵队在解放军主力取得三大战役巨大胜利的鼓舞下,发动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取得了重大胜利,对破坏国民党统治区的后方,配合解放军正面战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建立巩固战略基地,配合解放军主力解放华南。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南地区先后建立了七支纵队和七大战略区,形成了对国民党中心城市的包围之势。在广东,全省解放了1300万人民,占总人口三成以上,并在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华南分局和华南纵队取得的巨大成绩,为“人民解放军主力进入华南和广东作战,最后完成解放华南及解放广东全省的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华南纵队成为支援和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的重要力量,为解放华南与西南地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华南各纵队利用各战略区为前进基地,发挥熟悉地形、了解民情、语言相通和有群众基础等优势,积极支援和配合南下大军作战,先后参加了漳(州)厦(门)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滇南战役、海南岛战役等,为解放华南、西南地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广东战役中,以原东江纵队北撤人员为基础而组建的两广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粤中纵队组成南路军,担负解放广东一翼的任务。闽粤赣边纵队和粤桂湘边纵队亦积极配合大军作战,解放了潮梅和西江的广大地区。广东战役歼敌6.2万多人。在广西战役中,粤中和粤桂边区军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49年12月10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等人致函粤桂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梁广,称赞粤中和粤桂边区军民在围歼白崇禧集团战役中,“全力支援前线,自动缴献粮草,抢修桥梁,许多地方县长亲率担架队到前线抢运伤员,沿途广大人民及党政部队同志,皆以忘我精神日夜在伤员转运站服务”“粤桂边纵队更是主动配合战斗,充满手足情谊,大大减少了我们作战的困难,有力的保证了前线的胜利”。广西战役共歼敌17.299万人,其中粤桂边纵队歼敌2.4万多人。桂滇黔边纵队先后参加广西战役、昆明保卫战和滇南战役等,歼敌4万多人。在海南岛战役中,在琼崖纵队的全力接应和南路军民的大力支持下,南下大军渡海作战,登陆成功,解放了海南岛,歼敌3.3万人,粉碎了国民党企图以海南岛作为反攻大陆跳板的美梦。当年负责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的解放军四野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指出:“海南岛战役的胜利,是与琼崖纵队的长期斗争和配合接应分不开的……没有琼崖纵队的配合接应,海南岛的解放不可能这样顺利,这是他们的伟大功绩。”
2.为支援南下大军作战,做了大量艰巨而繁重的支前工作。
朱德曾经指出:“一切战争,离不了政治、经济、人员、武器、交通(包括地形)五个要素。”而经济、武器、交通则属后勤工作范围,是支前工作的主要内容。
入粤作战的南下大军有两个兵团5个军共20多万人,还有数千匹战马,“所需粮料、油盐菜蔬、民工担架、运输工具为数甚巨”。据华南分局估计,两个兵团一个月所需粮食就达1300万公斤,柴2100多万公斤,草160多万公斤。华南纵队指战员10多万人所需供给,尚未计算在内。
为做好支前工作,华南分局成立了广东省支前司令部,分别由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林平和华南分局第三书记方方任司令员与政委。其他各地也成立了支前指挥部等机构。华南纵队和各战略区把支前工作作为最重要最紧急的中心任务,动员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据不完全统计,为支援南下大军解放两广和海南岛,广东军民共筹粮1.425亿公斤,组织民工264万人,船工1.24万人,筹集大小车辆4.5万多辆,各种船只5692艘,修筑公路4300多公里,架设桥梁200多座,为支援南下大军作战,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证。其他闽、赣、湘、桂、黔、滇等省区的广大军民为配合大军作战,都做了大规模的支前工作。
第三,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的党政军领导骨干。
人民军队是一所大学校,革命战争是一座大熔炉。在错综复杂和艰难曲折的战争环境中,华南党组织和华南纵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勇于献身,不畏劳苦,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地方干部。在广东,地委以上干部有六七十人,县团级、地委干部有1500人左右,县团级干部大都是抗日战争中后期入党,地委级干部大多数属抗战初期入党。其他边区和纵队党委,亦都拥有相当数量素质较好的干部。1949年6月,中共中央考虑华南等地区即将解放,指示“由香港及粤、桂、滇三省的党及游击区自筹五千个老干部(县以上干部约二千人)”,以准备接管城市及担负新区党务、财经、公安、宣传、民运等各方面的工作。这大批优秀的地方干部,解放后在各级党政军部门中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他们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华南纵队是一支久经考验的革命队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战争期间经历了重新恢复、放手小搞到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在蒋管区内开辟了第二战场。它不仅钳制了国民党的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军正面战场的作战,而且成为支援和配合南下大军进入华南作战的重要力量,为解放祖国南疆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华南纵队的历史功绩,将永远彪炳史册。
【作者】卢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原标题】解放军华南纵队的建立发展及其历史贡献
【频道编辑】李卓华 李拉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蒋玉
【文章来源】《岭南文史》2025年第2期
盛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